欢迎访问栖霞区龙潭幼儿园   |   首页

【乐活龙幼】环境的“儿童性”与“儿童感”——记龙潭幼儿园龙岸二园环创组教研活动

浏览数量:901     作者:邵奇     发布时间: 2019-11-15      来源:本站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幼儿园的环境应充满“儿童性”彰显“儿童感”。当我们将幼儿园的视角从成人转向儿童时,儿童的逻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审美、儿童的发现便成为环境审议和环境创设的核心因素。

1.png

基于此,龙岸二园环境创设教研组组织了本学期的第二次集体教研活动。以第一次教研后教师们回到班级开展的“幼儿对于当前环境的共同探讨与发现”为出发点,教师通过文字、照片的形式,对幼儿的表征进行了大量的记录。

4.JPG

一、讨论与发现:

为了从孩子们的表征中发现孩子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组长王老师提出“以年级组为单位记录”的形式进行初步的研讨,老师们就“班级公约制作中孩子与教师的收获”“班级公约制定中遇到的困难”“班级公约制定中的共性”“哇时刻”这四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在总结发言阶段,老师们发现:幼儿观看视频后的发言,能反应幼儿对于一日生活的一类活动中不同的关注点,在这一类活动中关注点最多的部分则成为了公约最核心的一部分;小班的幼儿在公约中更加关注节约用水,及时排便这类的日常常规,中班幼儿则多偏向于对游戏中规则的公约制定;大班幼儿的公约制定则更关注集体活动的常规设立。

5.JPG 

二、理论先行:

针对“如何让儿童在环境中被成人看见、看懂,更能让儿童看见自己、感受自己、看懂自己”的话题,老师们共同学习了王海英教授《环境的“儿童性”与“儿童感”》这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儿童性”中儿童的认知特点、多层次需要、审美偏好、社会交往;“儿童感”中支持幼儿获得存在感、掌控感的策略等均让老师对幼儿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全新理解。

三、理论结合案例

结合大班阅读环境创设《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案例,教师们将习得的理论在案例中进行了提炼,在案例中探寻实践的一些章法,并在案例中品味理论对于实践的影响,也为老师们接下来的教研指明了方向。

6.JPG 7.JPG

四、理论结合实践

为使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教师们将在未来的三个星期中,通过对本班孩子大量行为的动态化记录,孩子大量表征的文字描述,结合绘本的相关学习讨论开展一系列活动,并最终以孩子的第一视角进行班级环境的展现,体现环境的“儿童性”与“儿童感”。

   

  

老师们逐步将理论通过实践与再反思内化成自己新的系统化的教育经验,使得老师真正发现了阅读和学习的力量;环境创设组的教研不仅应转变教师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更应该让教师情景化的真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优化自己作为幼儿学习合作者、支持者、陪伴者的能力。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51423号-1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幼儿园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江畔人家望江苑20号 电话:025—85651622 邮编:210058